您的位置:首页 - 政务公开 - 高坪新闻 - 正文
索 引 号 008762552/2018-00032 主题分类 高坪新闻
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 发文日期 2018-01-03 15:36:50
文  号
名  称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

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

来源:南充日报     作者:周汉兵     发布日期:2018-01-03     点击数:1 人次

高坪区,全省贫困县之一。到2014年底,全区有精准贫困村91个,建档立卡贫困户15357户、48385人。

面对繁重的脱贫摘帽任务,高坪区坚持问题导向、倾注“工匠精神”、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从2014年起,全面打响脱贫摘帽攻坚战。

2017年1月,省委、省政府宣布,四川2017年计划16个贫困县摘帽,高坪区名列其中。对此,高坪区委、区政府态度鲜明:“要汇全民之智、举全区之力,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。”

4年集中攻坚,4年砥砺奋进,全区投入各类资金20亿余元,脱贫攻坚步伐迈得铿锵有力,全区乡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,44195名贫困群众走出困境。

2017年12月中旬,高坪区脱贫摘帽工作全面接受省委、省政府考核验收组和三方评估的考核验收。

A 新模式筑牢致富梦

村村有园,户户入园,三条脱贫奔康产业环线,实现了高坪全区352个行政村产业全覆盖,实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共同致富

脱贫攻坚,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,就是要发展产业。如何实现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、中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统筹兼顾?高坪区委、区政府的回答是:治标又治本!

高坪区突出有特色、有市场、有效益、可持续理念,坚持长短结合、农旅结合、种养结合,推进产业全覆盖、市场化,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探索“飞地扶贫”新模式,实现贫困户户户受益、年年稳定增收,实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抱团致富。

产业全覆盖,这是高坪区脱贫攻坚的“大手笔”。

2017年12月24日,记者站在高坪区溪头乡山头俯瞰,金华村、合力村、红光村、火星村等满眼都是长势良好的柑橘树。走近树边,只见柑橘挂满枝头,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果园里欢快地采摘新鲜的果子。

这种景象,在高坪区的柑橘产业环线乡镇都能看到。近年来,高坪区引进和培育本味农业、吉言农业等龙头企业。在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的带动下,如今以永安、青居、阙家、溪头、石圭5个乡镇为核心的百公里柑橘长廊初步建成,全区柑橘、甜橙基地面积达到26万亩,年产量19万吨、产值10亿元。柑橘产业规模发展,村民不仅获得了土地租金、变成了产业工人,还可以有经营收入或者产业分红,柑橘产业每年实现全区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。

据了解,高坪区坚持大产业带动、小产业填充、庭院经济补充的原则,巩固提升“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、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”,新建拓展双叉河—中法农业科技园特色观光产业带三条产业环线,连片发展柑橘、花椒、蔬菜等优势产业,352个行政村、91个贫困村全部嵌在产业环线上。同时,按照“联户建园、分村建园、联村建园、跨乡建园”的思路,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54个,形成覆盖面广、带动性强、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,实现2016年和2017年的54个退出贫困村“村村有园”、12000余户贫困户“户户入园”,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

长短结合、农旅结合、种养结合,由“输血”变成了“造血”。

高坪区坚持这一理念,着力打造南前线“花果飘香”柑橘生态旅游线、南长线“花田锦绣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线和金城山脉“竹木幽径”竹木干果低碳生态旅游线的“全域”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;成功打造出永安镇青青青林、擦耳镇“川北第一桃镇”、东观镇巴国田园、走马乡金凤山、溪头乡醉美橙香等农旅结合示范园区(景区),开展了桃花节、橙花节、樱桃采摘节、花椒采摘节等系列助农增收主题活动,引导兴办星级农家乐、民宿酒店等,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。

阙家镇火烽村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凤凰山上。今年69岁的袁之德,见证了脱贫攻坚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
流转土地3000多亩,火烽村通过发展柑橘、李子、核桃等产业,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和格桑花等花卉,以土地流转、劳务承包、入股分红确保村民增收。2016年,全村35户105人脱贫,实现整村出列。如今,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创建3A级旅游景区,景区面积将超过5000亩。按照阙家镇的规划,火烽、双河和联盟村将被打造成核心景区。

火烽村是高坪区实施“长短结合、农旅结合、种养结合”的一个缩影。据了解,近年来高坪区引进36家龙头企业、98家业主,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“公司+产业园+贫困户”“公司+专合组织+贫困户”等模式,抱团实施产业扶贫。创新建立“飞地扶贫”模式,采取“公益岗位飞地”“技能飞地扶贫”“产业基地飞地”“农旅结合飞地”等形式,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增收有机结合。

同时,建立土地入股、产业周转金入股、小额信贷资金入股、“631”股份分红、返租倒包、“租金+股金+薪金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推行“政府+金融+保险”产业支撑保障机制,将贫困户脱贫与公司、业主、合作社、村集体经营发展有机结合,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获得收益。

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新机制,让一个又一个贫困村退出、一户又一户贫困户脱贫。2015年,实现减贫10675人;2016年,实现减贫10665人;2017年,实现减贫13229人。

B 高标准打造新环境

破旧房屋变样了,村组通了水泥路,家庭通了自来水,医疗、教育、文化等设施一应俱全,乡村真正实现了大变样

脱贫攻坚“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之举在于精准”。高坪区牢牢把握“精准”这个核心要求,按照“区摘帽、村退出、户脱贫”的标准,聚焦“两不愁”“三保障”“四个好”,着力解决好“怎么扶”的问题。

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,高坪区扎实推进“交通扶贫”“城乡一体化供水”“电力通信扶贫”三大工程,乡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2017年12月25日,记者踏访高坪区一些乡村看到,纵横交错的村组道路蜿蜒盘绕村庄,直通村民的家门口,联通产业园区。如今,村民真实感受到了交通的便捷,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状况已成为历史。

高坪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,按照“交通+旅游”“交通+扶贫产业”“交通+新村建设”等模式,聚焦农村出行难、发展难的实际,大力实施“交通扶贫”工程。近3年来,全区共投入41084万元,新建乡村公路668.8公里、组道和入户路748公里、乡村公路桥24座,改造农村断头路78.8公里,建成产业环线旅游公路75公里,便民道路150公里。目前,全区100%的村、90%以上的组通了水泥路、柏油路。

水利扶贫在高坪区同样有看得见的变化。记者在擦耳镇新拱桥村看到,整治一新或者新建的蓄水池、山平塘有序布置,山脚下田块成型、水渠配套。全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,整治和新修蓄水池12口、山平塘5个、生态水渠200多米,彻底扭转了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面。

这样的转变,在高坪区随处可见。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,全区始终坚持产业和水利配套,做到哪里有产业就把水利设施布置在哪里,哪里产业成规模就优先保障水利设施。近2年,新建、维修山平塘408口,新建、维修石河堰84处,新建、整治渠系255.8公里,新建、维修蓄水池702处,新建、维修提灌站及水库4处。大力实施“城乡一体化供水”工程,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30处、分散供水工程1535处,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%,村民普遍告别了“吃水靠挑”的生活状况,全区2019年有望全面实现一体化集中供水目标。

同时,高坪区大力实施“电力通信扶贫”工程,规划“涉农”“涉贫”农网改造项目236个,投入资金12979.48万元。目前,有6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广播村村响,7399户贫困户实现电视户户通。

农房建设及改造,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保障性工作。高坪区坚持从“三个层次”保障住房安全。贫困群众无遗漏:2016年全区累计为4994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、易地搬迁、“五改三建”等任务;2017年,实施了5853户易地扶贫搬迁、危房改造、地灾避险搬迁和4066户“五改三建”工程。安全住房全覆盖:对2014年、2015年已脱贫的贫困户住房进行全面摸排、维修、改造,对非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,将存在隐患的518户农房一并纳入危房改造范畴;采取政府补助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,保障2630户非贫困户住房安全,做到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住房安全全覆盖、满辐射。美丽新村做示范:以“四个好”为重点,建设省级“四好村”35个、市级“四好村”42个、区级“四好村”86个。

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推进农房建设及改造过程中,高坪区始终坚持“宜改则改、宜建则建”,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综合配套,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和农家特色,做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。这一机制的明确,不仅节约了资金,也缩短了建设周期。

记者走进走马乡金凤山村看到,独具特色的川北农家小院,阡陌相通的柏油马路,成片的现代农业园区,呈现出“业兴、家富、人和、村美”的好面貌。该村去年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精品村,今年又获评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。

像这样的众多新村落、新民居,正改变着贫困户以及不少非贫困户的居住环境。

高坪区“民生礼包”中还不止这些内容,广大村民正在分享一系列脱贫攻坚带来的实惠。强化生活、教育、医疗保障,高坪区推陈出新,政策兜底,全力完善保障体系。今年,全区已累计发放低保金1600多万元,实现3757人低保线、贫困线“两线合一”,让特困户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。建立“区长、乡(镇)长、校长、村长、家长”共同负责的控辍保学“五长责任制”,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全部就学。推进贫困人口就医“十免四补助”“先诊疗后结算”等制度,积极构建贫困群众就医“绿色通道”,实现了贫困户参保费用全兜底、区内住院及慢性病门诊治疗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%以内。如今,全区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、达标卫生院、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中心;2016年已经出列的21个贫困村和2017年计划退出的33个贫困村,目前全部已达到“五有”要求,就医、上学、看书等都很方便。

C 严机制激励拼命干

全员参与人人有责,授“旗”给“牌”一月一验,扫“码”装“眼”跟踪问效,悬“帽”追责奖惩逗硬,责任越压越实,每一个人都激情地干

脱贫攻坚,成败在人,关键在干。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,高坪区多渠道配强帮扶力量。在实践中探索新机制、新办法,压紧压实攻坚责任,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干部都激情地沉下去、干起来。

实施“五级联动”,形成合力推进脱贫攻坚。“五级联动”,就是始终推动区扶贫领导小组、区级部门、乡镇(街道)领导班子、驻村工作组和贫困农户联动。层层挂出脱贫攻坚“作战图”,将目标细化到月、工作安排到天、任务落实到人。全区共明确了33名区级领导分别联系32个乡镇(街道)的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;共派出包括省市部门在内的91个帮扶单位共4000余名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户9739户28999人;共计派驻91个工作组共283名驻村干部常驻一线。“我们没有丝毫退路,更不容有半点懈怠。”区委、区政府领导态度鲜明,考核跟踪、奖优罚劣的机制也很鲜明:

坚持“清单管理法”,建立科级领导干部“实绩库”和“负面清单”,推行“第一书记”户外活动考勤APP、“二维码”管理贫困户以及《关于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“双十条”规定》等,一天一督察、一天一通报、一周一调度,一月一拉练,一月一验靶,一月一排位,全程考核压实了每一个干部的摘帽责任;“流动红旗”、“黄牌警告”,目标扣分、诫勉谈话、“悬帽攻坚”,就地免职、一线提拔,先后有30个单位被授予“流动红旗”,10家单位被“黄牌警告”,提拔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干部60余人,100余名干部被约谈,对1名两次受到“黄牌警告”的乡镇党委书记给予免职处理。

问效问责,问出了实实在在的动力。

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,区级领导全部上阵,各部门、各单位、各乡镇(街道)主要负责人“领衔”,全区上下一盘棋。区委常委会每季度研究一次脱贫攻坚重点工作,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月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具体问题,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,联系县级领导每周到联系乡镇督察指导脱贫工作1次以上,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周到贫困村督察指导2次以上。通过高频率研究部署、高密度调度推进、高强度督察督导,逐步形成常态化联动责任体系。

一系列的举措,夯实了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,将看似虚的压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动力,有效传导到最末梢的基层干部。高坪区全区上下,都把脱贫攻坚当成“本分工作”。到一线、入村组、进农家,成为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级领导常态化工作,帮扶单位成为脱贫攻坚的“催化剂”,乡村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“冲锋枪”,“第一书记”成为脱贫攻坚的“螺丝钉”。

倒在扶贫战场上的曹琼蓉,成为高坪区脱贫攻坚的楷模,被省委追授为“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
曹琼蓉生前是隆兴乡新桥沟村副主任,她和丈夫黄美刚收废旧、编篾席,小日子过得很红火,曹琼蓉成为村民眼中的“女能人”。顾不上自家生意,她毅然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。

曹琼蓉带头挖路基、搬水泥,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,坐在工地上吃饭,村民也踊跃投工、投劳、出资……不久,长达4.8公里的村道公路通车了。村民雨天出行不再是一身泥了,农产品出村也更方便了,脱贫攻坚战打响了,曹琼蓉的事儿更多了。

曹琼蓉和村干部四处考察,请农技员进村“把脉”,确定了种植莲藕的发展思路。2015年4月初,曹琼蓉在全村率先种植莲藕,将自家的8亩水田全部换种上莲藕。村民们被曹琼蓉的坚持所感动,一个个起初“不买账”的群众纷纷种植莲藕,2016年春天,村上种植莲藕的面积一下子扩大到600余亩。2016年5月4日,曹琼蓉从乡民政所回家。下午两点半,丈夫黄美刚端着饭菜上楼,却发现妻子已经瘫倒在床下,碗摔碎了,水湿了一地。曹琼蓉被送到医院抢救,因过度劳累,突发脑溢血,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,永远搁下了她依依不舍的贫困户和扶贫事业走了。像曹琼蓉这样忘我投入脱贫攻坚的,绝不是个例。“5+2”“白+黑”成为高坪区干部们的工作常态。在高坪区的脱贫攻坚一线,随处可见一幕幕感人的场景、一个个温暖的细节、一串串精彩的故事。

全区涌现出了扶贫“黑美女”朱红梅、“亲人干部”邹丽群、“村民的贴心人”张容若等一大批优秀驻村帮扶干部;活跃着“募捐书记”陈国界、扶贫夫妻档蔡建军夫妇、群众“小工”吉江林等一大批优秀“第一书记”;“橙乡奔康领头人”郑程、“小个子大师”姚明照、“孝星书记”陈自新等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;区政协干部蒲家志、区公安分局国保大队民警樊亮等连续奔波、累倒在脱贫一线;区民政局副局长、永安镇先锋村“第一书记”李晓容,白天下村帮扶,晚上加班时摔伤,坚持“不下火线”;白塔街道办副主任郑维白天输液,晚上加班整理入户资料……

有钱出钱、有智出智、有力出力,凝聚起扶贫攻坚的巨大动能。巴心巴肝为群众办实事的例子,每个乡镇都有,每个贫困村都有。

高坪天然气公司联系帮扶马家乡半坡龙村、渔家庵村,两年时间投资上百万元,给贫困户修鸡猪牛羊圈,建鱼塘、石河堰,栽植柑橘树,送生产生活用品、办公用品。区卫计局发挥职能作用,区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了300多个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医疗服务,让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人员全部动起来,2017年全年共出动医护人员4566人次,服务群众6.3万人次。

据了解,今年8月份以来,全区干部共走访群众10万余人次,解决具体问题12000余件。贫困群众发自肺腑地赞叹:“扶贫干部不是来‘镀金’的,而是真正在为村民干事!”

解民忧、解民困、助民富,社会各界也尽其所能。据了解,近2年来,高坪区共有300多名企业家、业主捐资捐物用于脱贫攻坚,价值超过3000万元。

“高坪区脱贫攻坚工作能扎实有效推进,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就是得力于干部拼命地干。”区委副书记张青松对全区干部赞赏有加,“众多干部不能孝敬父母、不能陪伴妻儿、轻伤不下火线地付出,全区上下拧成了一股绳。”

D 育风尚释放内生力

“鱼渔并举”激活“造血”功能,感恩教育催生奋进动力,文化引领塑造新风正气,群众心里亮堂了,有了精气神,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释放

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根本。

高坪区态度鲜明:“不落下一个贫困村,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!”同时,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融入脱贫攻坚战中,努力形成“一呼百应”的局面。

记者获悉,高坪区依托“农民夜校”给村民醒脑提神,通过评选表彰“身边好人”、开展“感恩教育”、文化塑造等方式给村民励志明理,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,形成了好风尚。

要真脱贫,最关键、最根本的还得扶智、扶志,“鱼渔并举”激活贫困户的“造血”功能。据了解,高坪区统筹整合远程教育“中心学习户”、民俗文化大院、农家书屋、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,全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“农民夜校”实现应建尽建,352个行政村全部开办夜校,“农民夜校”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“加油站”。

黄溪乡是全区最早开办“农民夜校”的乡。该乡党委书记姚明照说,“农民夜校”推行“固定课堂+流动教学”相结合的模式,综合运用院坝教学、实地操作、互动教学等方式,把“农民夜校”办到农户院坝、田间地头。通过开办“农民夜校”,宣传了脱贫政策,传授了种养技能、弘扬了基本道德礼仪,村民很受益。

按照“一月一主题”的工作思路,高坪区深入开展“知恩感恩”“向善向上”等系列宣传活动,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,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,增强贫困户脱贫意识,点亮了贫困群众面向崭新未来的“明灯”。全区91个贫困村都建起了“好人榜”、文化墙(长廊)等宣传阵地,幸福文化院坝、村级道德讲堂、文化景观石、乡风立体墙画等随处可见,开展文艺进村演出上百场次。

知识的力量、文化的力量,潜移默化引领村民向善向上。一大批“身边好人”不断涌现,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回应。

记者从区委宣传部了解到,该区近年来先后评选了“十佳新乡贤”,表彰了“十星级农户标兵户”97户、“好公婆”“好儿媳”“好儿女”“好夫妻”“好邻居”160人(对)、“五星级文明户”2200余户。

贫困群众心里亮堂了,精气神得到极大提升,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得到释放。如今,不少村民的观念开始转变了,主动融入脱贫攻坚的积极性高了,创业愿望强烈了,好习惯逐渐养成了。凤凰乡凉亭桥村为了修通公路,300余名村民义务投工投劳,捐款13万余元;佛门乡寨坡村在建设花椒基地时,全村只要能劳动的村民,都坚持全天出工,没有一个人有怨言,没有一个人计较工钱多少;阙家镇双河村里的20多名文艺队员,自编自演了50多个节目,创作出自己的村歌《双河人的情怀》,激励村民发愤图强。

“别人在拉你,关键还得自己跑。”如今,这是高坪区众多群众的切身感悟。用群众自己的话说:“干部们巴心巴肝为村民服务,让我们很温暖,对今后的日子充满希望,但更关键的是还得靠自己努力干。”

好风尚形成了,前行的动力也不断增强。据了解,在全区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各类经济实体中,3万多名农民给业主打工成为产业工人,2万多人以技术、劳力、土地入股成为股东,3000多名农民自主创业成为老板。众多村民不等不靠、自主创业,通过种植、养殖、务工等多种渠道发家致富。南江乡灯高山村村民姚远兴不等不靠,今年全家各项收入预计在5万元以上;溪头乡火星村身患重病的安长林,和妻子携手共进,年纯收入5万多元;石圭镇壁山村残疾人刘先锋自主创业,年纯收入4万多元……

      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